银河娱乐·(澳门-GALAXY)官方网站-App Store

“星火燎原:从根据地建设到全国执政”学术讨论会在江苏苏州举行

发布时间:2024-09-18

97日至8日,由银河娱乐澳门网站APP、《苏区研究》编辑部、《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主办,银河娱乐澳门网站APP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苏州研究院承办的星火燎原:从根据地建设到全国执政学术讨论会在江苏苏州举行。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银河娱乐澳门网站APP等研究机构和大学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推动中共革命根据地史的整体性研究,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特点、规律及其与全国执政的历史关联和贡献。

推动根据地史整体性研究

银河娱乐澳门网站APP党委书记芮国强,《苏区研究》主编、福建农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教授郭若平,《党史研究与教学》常务副主编魏少辉,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副主任、《中共党史研究》主编沈传宝在开幕式上致辞。银河娱乐澳门网站APP党委副书记周玉玲主持开幕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时期的探索和实践凝结了丰富的智慧与经验。芮国强在致辞中提出,从百年党史演进脉络来看,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面对严峻形势作出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历史抉择。为推动中共革命根据地史的整体性研究,有必要将该研究置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宏观视野中,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各个时期的活动连成一个完整的历史链条和逻辑链条,阐述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历史内涵和历史意义。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特点、规律及其与全国执政的历史继承关系,有助于揭示中国革命历史进程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契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民需要的本质特征,从而为世界提供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

郭若平认为,以打通为研究方法,要辩证研究分析不同时期各根据地建设的各种要素,比如地理、时间、人员、政策等,有的容易打通研究,有的具有较强的独特性。他表示,学术期刊是学术公器,是为学界服务的,希望广大学者尤其是年青学者以高质量研究成果支持学术期刊,通过学术期刊与学者的密切合作推动党史研究深入发展。

魏少辉介绍说,今年是《党史研究与教学》创刊45周年,《党史研究与教学》围绕党史研究与教学,重点刊发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等方面的文章,努力培育和推动中共党史研究人才成长,希望学界名家、名刊和青年才俊继续支持《党史研究与教学》发展。

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依托,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为核心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创和实践,是中国革命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沈传宝表示,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星星之火,点燃了中国各地的革命热情,照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路。根据地研究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研究的长盛不衰的课题,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当前,党史、革命史研究中有深度的学术论文相对较少,有的研究者视野狭窄、知识面不宽,研究中往往片面强调各自领域的特殊性,没有很好把不同的研究时段和论题放在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整体历史中进行研究和认识。事实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既是分阶段的,也是有联系性的。因此,要运用比较的眼光、整体的视野、贯通的方法研究问题,在全球史视野下研究党史问题,坚持系统思维,进行整体研究,研究各个根据地发展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反映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复杂面相,发挥党史研究资政育人作用。

根据地三个发展阶段要打通研究

会议包括四场基调演讲、六场学术讨论、两场综合讨论。

基调演讲由银河娱乐澳门网站APP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荣休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章百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共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黄道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金铮作基调演讲。

“要把根据地作为一个总的概念、完整的概念看待。”张海鹏在《我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的宏观认识》的报告中认为,要以宏观视野看待根据地建设发展史,苏区时期是初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是成熟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是收获时期。初创时期以毛泽东为主创立革命根据地,一是在探索中,二是未得到临时中央和共产国际肯定,临时中央坚持以城市为中心,指导思想没有成型和成熟;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根据地建设的思想和实践逐渐成熟,党的建设、政权的建设、军事斗争、社会动员等方面在各根据地逐渐统一,至抗日战争结束时,根据地面积已经发展到近100万平方公里、拥有近1亿人口,根据地建设取得重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是根据地建设的收获时期,也是终结时期。19492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工作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新中国成立,中国革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根据地思想、政策和实践胜利结束。

 

在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根据地为依托,实现由弱转强?章百家在《借鉴、纠错与创新——关于中共在革命战争中实现弱转强的若干思考》报告中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均经历了借鉴、模仿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纠错、创新的过程。在这方面,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是一条重要研究线索,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根据地建设既有差异,更有共同之处。各根据地面临强势对手,不断积累以弱对强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战争和根据地建设规律,制定相应战略战术,逐渐实现由弱转强、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这与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纠错能力、创新能力密不可分。

黄道炫在题为《经济力与根据地的成长》的报告中指出,基于历史学的特殊性,研究要做到通中有专,专中有通;根据地是政治和军事防守与进攻的保障与物资来源。以中央苏区为例,赣南和闽西的山脉提供了天然地理屏障,章水和贡水形成的河谷地带提供了粮食保障。数据显示,中央苏区的主要出口作物粮食每年出口300万担左右,经济力和根据地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跨根据地视野”突破各根据地、解放区研究的封闭倾向,从相互联系的角度进行研究。李金铮在《“跨根据地”视野》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由多个根据地构成,各根据地对于中共中央而言为垂直关系,既受其统一领导,又有相对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各根据地的自身建设是主要的,但内部各区域以及根据地之间有密切联系,根据地之间为横向关系,既有相对独立的地域性,又互相学习经验,存在密切的军事协同、秘密交通和经济联系,且有愈益连为一体的趋势。各根据地较为良性的协作关系,使得中共抗战、中共革命与国民党抗战、国民政府统治有显著区别。

第一、二场学术讨论在2个平行分会场同时进行。

第一场学术讨论由郭若平主持,黄道炫、《党史研究与教学》副主编、副教授王昌担任讨论人。郭昌文、冯俊、王昌、钟以瑞、彭庆鸿、盛洁临分别对冯俊《从赤卫队到赤卫军:中央苏区农村赤卫队的组织与演变》、郭昌文《从“‘左’倾关门主义”概念演变看中共对福建事变的因应》、彭庆鸿《物质与革命:中央红军军粮供应的历史演进(19281934)》、盛洁临《生存、理想和突破:苏区地理空间特征的三个维度》、钟以瑞《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话语建构——以中央苏区为中心》进行了精彩点评。

第二场学术讨论由魏少辉主持,《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副编审王来特、常州市档案馆二级调研员张步东担任讨论人。朱蓉蓉、刘大禹、孙毅、马筝、石嘉、姜山分别对刘大禹《论中共对江南抗日游击武装的整合——以“江抗”为中心》、朱蓉蓉等《“组织独立与政治统一”:苏中抗日根据地民兵的组织形态》、马筝《“资金归农”:华中抗日根据地农贷研究》、孙毅《北海币升值背景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经济调整》、石嘉《“去伪存真”:中国共产党在山东革命根据地的反假币斗争(19391949)》进行了精彩点评。

接下来,第三、四场学术讨论也在2个平行分会场同时进行

第三场学术讨论由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李国芳主持,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昌文、银河娱乐澳门网站APP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豆艳荣担任讨论人。刘宇、张杰翔、郭洋、许俊拯分别对郭洋《抗战胜利后中共战略演变与形塑华东》、许俊拯《从“游击”到“运动”:战后华东解放区的多重转型(1945.8—1947.2)》、刘宇《战后中共在东北的战场初创与战略布局》、张杰翔《“把军队变为工作队”:“南下干部”概念的历史源流考辨》进行了精彩点评。

第四场学术讨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历史研究部主任、研究员杜继东主持,刘大禹、徐传博担任讨论人。郑康奇、李叶鹏、霍耀林、杨曦分别对李叶鹏《抗日根据地公粮制度探析——以太行、太岳根据地为中心》、郑康奇《全面抗战时期中共根据地与国统区经济关系的国际因素》、杨曦《减负:太行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反“维持”斗争》、霍耀林《中共崛起:近代日军情报机构及其中共调查研究述略》进行了精彩评论。

综合讨论由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徐行主持,李金铮、张宏卿担任讨论人。与会专家学者就“根据地研究如何打通”这一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李金铮举例说明了在打通根据地研究中,借助数据反映历史变化趋势的重要性。张宏卿认为如何打通根据地研究是学术圈自由生长的一个自然过程。张海鹏以家兄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行迁轨迹为例,指出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研究还有较大空间。沈传宝指出大量来稿选题存在简单模仿、盲目跟风等碎片化问题,“打通”的意义在于拓宽视野、突破创新,在小问题中凸显大的关怀。章百家则从选题的延展性和灵活性方面对年轻学者选题进行了指导。

98日讨论会共有两场学术讨论,一场综合讨论。

第五场学术讨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抗日战争史研究室主任吴敏超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革命史研究室副主任张会芳,《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副编审赵鹏担任讨论人。张展、宋弘、齐小林、邹铖分别对齐小林《华北抗日根据地有线电话网的发展和构建》、邹铖《假敌之手:1941—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的子弹补充》、宋弘《转战平原:八路军一二〇师在冀中的成长》、张展《动静之间:日军对八路军作战战术之演变》进行了点评和讨论。

第六场学术讨论由王昌主持,《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编辑王力丁、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齐小林担任讨论人。王瀚尧、温程、张宏卿、陈泽分别对张宏卿《燎原的星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的早期传播》、陈泽《灾荒、治淮与阶层:中共局部执政时期淮域水旱灾情中的救灾政治(1940—1949)》、王瀚尧《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提出与实践》、温程《觅路:“三八干部”入党前史——以乔秋远为中心的考察》进行了点评和热烈讨论。

综合讨论由沈传宝主持,《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副编审吴志军,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当代苏州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士华担任讨论人。与会专家学者就“根据地建设:阶段性与整体性”这一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吴志军从期刊论文的创新导向出发,强调研究要从总体上把握和打通,明确所研究区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鼓励作者将核心问题、宏观命题贯彻到文章中去,并结合自身经验,从系统阅读党史基本文献、中共机关报刊、了解根据地史研究的学术史三方面探讨“打通”的方法和路径。刘宇从学术史、史料的运用以及方法的借鉴等方面探讨根据地打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打通。郭昌文则从打通概念角度探讨根据地研究的打通问题。一些青年学者也踊跃发言,碰撞思想,激荡共鸣。最后高士华对此次讨论会进行了总结。

会议共收到论文185篇,经组委会专家严格评审,有26篇论文入选。本次讨论会特色鲜明,专场讨论不设论文介绍说明环节,直接进入讨论,与会专家对入选论文进行学术分析和点评,在肯定文章学术质量的同时,指出论文在选题立意、逻辑论证、史料支撑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会议还特意安排了两场综合讨论,设立议题,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全面交流,讨论会既注重根据地建设各个时期的阶段性,也关注19271949年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整体性,这是全国第一次召开这样对根据地进行整体讨论的会议,也是一次全方位、多视角打开根据地研究视野的学术盛会,为推进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尝试。

 

(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苏州研究院)


XML 地图